建立城市的位置选择直接影响后期发展效率。优先寻找资源密集区域,比如靠近油田、铁矿和粮食产地的平原地带,这些地方能提供稳定的资源供给。同时避免将城市建在过于偏僻或易受攻击的狭窄地形,否则会面临运输困难和防御压力。初期可以派遣侦察单位探索地图,标记资源点后再做决定。如果附近有联盟盟友的城市,还能形成互助防线。
建设城市时,指挥部是核心建筑,升级后能解锁更多功能。工厂和科技中心紧随其后,前者负责生产重型装备,后者提升军队战斗力。资源类建筑如炼油厂、钢铁厂要均衡分布,避免单一资源短缺。记得留出空地用于后期扩建,比如军事区的兵营和防御设施。城市规划要有层次感,将生产区、军事区和生活区合理分隔,减少内部运输耗时。
占领野外的资源点能补充采集缺口,但需要派兵驻守。通过交易所调剂多余物资,比如用富余的石油换钢材。科技研究优先点满资源增产和运输效率,缩短发展周期。定期检查人口与开工率,确保劳动力充足。如果资源紧张,可以暂时降低非必要建筑的生产优先级,集中保障军事和科技需求。
军团成员可以互相运输资源,还能共建高级军事设施。遇到强敌进攻时,及时请求盟友协防或转移重要物资。后期可以考虑将城市迁至军团聚集区,享受集体防御和资源共享的优势。不过迁移前要评估目标地的资源潜力,避免盲目跟随导致发展滞后。城墙和炮塔是基础,配合侦察单位监控周边动向。生产多样化部队,比如步兵守城、坦克机动支援,防止被单一兵种克制。定期演练模拟战,熟悉不同敌人的进攻模式。如果防御压力过大,可以主动放弃外围资源点,收缩防线集中兵力。根据战场变化随时修改城市定位,比如从资源型转为军事要塞。